来源:李勋浪 网站开发部2009-11-06147
10月23日中午12:50,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坐上了前往革命圣地西柏坡的汽车,心情格外激动,因为我将亲身去感受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开国领袖曾经生活、战斗过的艰苦环境,回味那段非凡岁月。进入平山县后,当地的导游上车给我们讲解了平山县城以及各个沿途乡镇的历史和现况,并重点介绍了西柏坡,虽然这是被大家所熟知的,但每个人都听得很认真,在导游的领唱下,我们还合唱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内心别有一番澎湃。
第一天上午,我们登天桂山,山路很陡,台阶比较窄,我和“第一梯队”在大伙的前面开路,因为风景都在山顶,我们就一股劲地爬着,到了“归”字壁底下,已经坐缆车上来的导游,示意我先休息会,看看前面,再往后一看,不经意间我是第一个爬上来的,有点开心,反而并不觉得累了。等大伙都到齐了,我们就沿途看风景、照相留念,“真武洞”“青龙观”“白毛女洞”……,因为有导游讲解每个建筑物有传说和历史,所以看到很明白,记忆也非常深刻。除了这些耐人寻味的故事外,还有一个吸引我的地方,那就是对面山上的美景,非常简单,一排排悬崖,中部有的一种“枫树”(具体名称不记得),红红的叶子,底下是村庄,加上太阳照进峡谷的那意境,内心有一种作诗一首的冲动,无奈已搁笔多年,没有“水墨”。
下午我们去游览了沕沕水风景区,这里有奇峰、峡谷、溶洞、清泉、瀑布、天池,山水相间,美不胜收。参观到发电厂遗址,从导游员的讲解中得知这里是“我党建设的第一座水力发电厂、点亮西柏坡第一盏电灯、太行山中九寨沟”时,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刚才的山水景观了,老一辈革命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新进取的精神再次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中。
晚上,我们离开了僻静的山间“小屋”,住进了温泉宾馆,照例是发扬公司的“团结、奋进、欢乐、祥和”的酒文化,大家举杯畅饮,气氛热闹非凡,酒意未散,歌声响起,大家争锋抢麦,都比较兴奋,你一首来我一首的,听者悦耳,唱者舒心,最后大家用一首《相信自己》来表达对公司的感情和各自的决心。
第二天早上,大家并没有睡懒觉,反而都起得比昨天还早,并迅速地吃完早餐,迫不及待地登上汽车。因为大家的心情都已经无比的激动了,我们要前往的就是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汽车大概行驶了50分钟,一路上导游给我们具体地介绍了下西柏坡的地理环境及历史。
1958年,因修建水库、革命遗址搬迁,1970年开始,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进行复原建设,在复原过程中,遵循了高度一致、修旧如旧的原则,基本保持了原貌,屋内陈设按原状进行了布置,主要展品都是当年领袖们的办公和生活用品,但我想是不是原址已不重要,因为西柏坡在人们的脑海里、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化作剪影,成为永恒。下车后,我们先参观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开国领袖的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革命先辈的房屋都非常的简陋,而且还小的很,没有什么家具,生活可想而知的艰苦朴素。几位领导的故居中,毛主席宽大的床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毛主席有躺在床上看书、看报、办公的习惯,床的一半是用来放书的。“活到老,学到老”,是毛主席经常引用的格言,毛主席之所以成为时代的伟人,当然和他有过人的天分与胆识有关,但起决定作用的,我想应该还是他后天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实践。
另外一个令我惊叹的地方是,中央军委作战指挥部旧址,一间普通农家小土屋,只有十几平米,一部电话、两幅地图、三个桌子和十几把椅子。就是在这么一个简陋的指挥部,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革命先辈们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共发出197封电报,指挥24场战役,尤其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略决战,实现了人民解放军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大转折,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因此,周恩来总理后来说:“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最后一个记忆深刻的地方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在这个原本是连队食堂的土坯屋里,诞生了体现中国共产党人伟大胸怀的“两个务必”,开始了我们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到城市,由农业国家到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转移。坐在伟人们做过的椅子上,静下心来,看着墙上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照片和党旗,仿佛在参加着这次会议,我在追忆,在缅怀,当我们向毛主席铜像三鞠躬的时候,内心是何等的汹涌澎湃,又是何等的平静。
参观完旧址,我们来到了西柏坡纪念馆,按照顺序我仔细地参观了十个陈列馆,馆内有大量的文物,照片和资料,可能是出于书法爱好,也可能是出于对伟人的敬佩,那些当年毛主席、周总理等当年的亲笔书信和电报吸引了我,基本上每封书信和电报我都阅读了一遍。十个陈列馆看完,就像是看完了一部纪录片,当年的场面都好像历历在目,令人钦佩。
当我们离开西柏坡时,仍在由衷地感慨,无论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要牢记历史,在生活和工作中发扬“西柏坡精神”,要团结奋斗、迎接挑战、戒骄戒躁、谦虚谨慎、学习进取、敢于创新,做一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